死豬“漂流”到“查不出”信息的物聯網之惑
發布時間:2013-04-15 新聞來源:國脈物聯網
一批死豬的“奇幻漂流”最近引發民眾的廣泛關注。雖然在一些死豬的耳朵上戴有識別耳環,但仍然有人認為這個耳環只能說明死豬的出生地而非成長地。本地的一些菜市場上安裝食品追溯系統,可以追蹤一塊豬肉的產地以及各種信息。但這種造價不菲的系統除了剛開始啟動時比較熱鬧之外,現在已經乏人問津。實際上,上述兩個例子中都用到了物聯網技術。而這兩個例子本身不禁讓人懷疑,物聯網技術在中國是不是已經超前?是不是真的有用還是說只是炒概念?
劉興亮 知名互聯網專家
物聯網從大的概念上講對人們的生活是有用的,雖然現在亂象很多,但前景光明,一定大有發展。
包冉 中國互動媒體產業聯盟專家委員會委員
現在的物聯網建設還處在設施投入階段,商業運用還為時過早,不能太過計較虧損的問題。
1 信息問題:“死豬”成謎怎么解決?
死豬戴有可識別的耳環,但是相關的信息卻查不出來,或者解決不了問題,這一現象到底說明什么?
包冉:這個我覺得和物聯網其實關系不大,RFID無線射頻標簽和物聯網只是能提供更好的信息追溯工具,但不能解決監管部門的缺位和執法不嚴的問題,一個是術、一個是道德,兩個層面的問題,強行拉到一起反而有為失職失責開脫之嫌。實際上,這也讓我想起了之前的一些說法,比如啟用更好的財務軟件和信息系統就能規避做假一樣。技術只能是工具,更需要的是制度規范。
劉興亮:這只能說明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種可能是有人故意隱瞞,第二種可能是在信息的錄入方面存在不規范的做法,沒有把該錄入的信息真正錄進去。從技術的角度講,完全可以追溯到死豬的產地、成長地等信息。對于是否有人故意隱瞞這一點,目前不能評論。至于第二種可能性,信息錄入的不規范可能有幾個原因:首先是成本問題。要不停地錄入信息、更新信息,需要投入;其次也有可能是設備使用不規范,導致信息丟失;最后,有可能是一些地方政府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先把所謂的物聯網追溯系統建立起來,至于以后的使用就不太關注了。從這個角度上講,技術本身是中性的,技術可以很發達,但使用技術的人未必是中性的。這不是物聯網技術的問題,而是技術背后的問題。
2 成本問題:有必要耗資建物聯網嗎?
說到成本,實際上大家看新聞,當下很多人關心得更多的是豬肉的價格,至于豬肉的產地如果不是因為出現 “死豬”事件,很多人可能不會很關心。一到菜場,人們更關注的也是菜價,很少有人真正去使用一下產地追溯系統查一下自己買的青菜到底是市郊生產的,還是從外地運過來的。而且,羊毛出在羊身上。之前就曾有報道,一些菜場引進追溯系統后,很多成本需要攤販來分擔。比如用來追溯的收銀小票,而裝了系統之后,每個月的成本要增加幾十塊。這些錢最終可能還是落到市民的頭上。
另外,據調查,多數市民沒有索取和保留小票的習慣,一些菜場管理人員稱,菜場方面要求菜販主動向市民提供小票,但多數是被市民隨手丟棄,于是,“這些機器基本沒人用”。對于食品溯源,市民也有自己的看法。有人就表示,對于上了年紀的人,查詢系統“用不來”,不如直接將產地、檢測合格等商品信息張貼在攤位前,“來買的時候就看見了,不是更方便? ”也有市民認為,“知道來源又有什么用呢? ”,還是需要政府嚴把食品安全關,不要等問題食品上了餐桌再找原因。
鑒于此,有觀點認為現在發展物聯網技術還比較超前,和現實存在脫節。既然人們更關心的是菜價和肉價,而非產地等信息,又有多少必要耗費巨資去建設這樣的查詢系統?何況這建設的成本最終還是要分攤到老百姓頭上。
包冉: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個是純市場的角度,另一個是從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角度。從純市場的角度講,任何投資都希望未來能得到收益和回報,當然也有的行業可以容許一定時間的虧損,但虧損的前提仍然是預期未來有收益。這就是所謂的戰略性虧損的問題,目前一些電商就是如此。他們之所以虧損燒錢,就是希望未來有一天能夠扭虧為盈。但我個人覺得現在物聯網的投入應該屬于建設信息基礎設施,就如同地鐵、高速公路的修建需要政府投入一樣,這些設施中有很多也在虧損。但由于它們是必須的基礎設施,投資還是必要的。
實際上就物聯網而言,現在的投入還是建立基本架構。也就是在各種物體上都裝傳感器,讓物物相連。在物物相連之后,通過數據的讀取形成大數據,然后再對數據進行分析和利用。現在物物相連這個步驟就是搭建物聯網的基礎設施,這一塊投入很多。沒有政府的投入(其實也就是國有的三大電信運營商),很難將基礎設施鋪就。只有基礎設施鋪就之后,對于數據的讀取才會有商業應用的可能。就像在上個世紀90年代,能上網獲得一點信息就很不錯了,誰會想到現在的微博和微信。
現在很多人都在談論市場化改革的問題,我本人很支持市場化,但并不是什么東西都必須市場化,如果市場化是唯一出路,西方經濟學中也就不會產生凱恩斯主義。在我國,市場化惡果的兩個典型例子一個就是醫療,一個就是教育。因此,在物聯網基礎設施鋪設這一塊,沒必要太多去強調市場化。
劉興亮:類似的例子不少,比如一些城市街頭的所謂智能查詢設施,當初建設時也被稱為是智能城市的一環,但過了一段時間同樣被荒廢。這說明智能城市這個概念太過超前?其實不然。人們對這樣的信息其實很需要。人們的確是關心肉價,但也很關注肉的質量。之所以不去關心查詢系統,其原因在于,一是因為大家還沒有這樣的意識,或者說意識不強。二是因為大家對追溯的信息不太信任,因為不相信所以不關心,而不關心反過來又導致信息錄入部門不把這項工作放在心上,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至于物聯網使用所需要的成本,初期當然需要政府進行投入,但隨著這個產業的發展,最終會有一個好的模式。信息當然是有成本的,而物聯網信息的成本對于普通大眾來說可以接受,就像互聯網的初期發展一樣。比如以前很多大學生喜歡自己買配件組裝電腦,那時去電配城裝電腦總會帶上一個內行的人,這樣在價格上不會被蒙。而如果有了物聯網技術,任何一個配件都有標準化的信息,一掃描就能知道價格,這樣就做到了信息的公開透明。這點信息成本與請一個內行人的成本相比,應該還是可以接受的。
3 泡沫問題:物聯網產業會否曇花一現?
2008年金融危機后,為尋找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2009年8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視察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并提出 “感知中國”的概念,自此全國便涌起了發展物聯網產業的熱潮。截至2011年,全國便有超過90%的省份已將物聯網作為支柱產業,幾乎所有一二線城市都涉足物聯網產業園的發展。物聯網產業的迅猛發展帶來不少問題,其中一個關鍵點就是由于各地對此產業進行大量投入,有產生泡沫之虞。而且,各地興建物聯網產業園都有政府的背景,政府的大力扶持很可能導致產能過剩,從而給行業帶來重創。一個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太陽能光伏產業,金融危機之前,借著全球氣候變暖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的東風,各地政府大力支持光伏產業的發展,一時間內各種光伏企業風光無限,其中最耀眼的恐怕就是無錫尚德集團及其掌門人施正榮。據說,尚德集團能把產業園放在無錫與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
然而,現在最大的新聞就是光伏產品在全世界賣白菜價,而且還處處遭反傾銷調查,征收高額關稅。尚德集團也已宣布破產,昔日的中國首富施正榮財產也幾乎被清零。物聯網產業是不是下一個光伏產業?
包冉:泡沫問題要分開看。太陽能光伏產業的問題其實比較復雜,現在這個行業面臨兩大問題,一個是轉換率比較低,也就是當光線不夠強的時候可能無法發電利用,另外一個就是光伏產業雖然最終的結果是利用太陽能發電產生綠色能源,但生產光伏設備這個過程本身卻不是綠色的,污染嚴重。這樣的結果就是將污染留給國內,把綠色出口到了國外。這本身并不合理。具體到物聯網產業,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因為物聯網依賴的就是傳感器。
另外,不能因為一個企業存在問題就去否定一個行業。雖然像無錫尚德這樣的企業現在出了大問題,但清潔能源這個行業本身并沒有問題,這個方向并沒有出錯。現在很多人之所以這么關注這個行業的問題,恰恰是說明這個行業還沒有發展得那么好。實際上,以前媒體對太陽能產業關注很多,把它描述得太好,現在出現問題之后,落差比較大。
至于很多地方政府規劃所謂的物聯網產業園,盡管不排除有些貨真價實,但肯定有很多是拿物聯網來炒概念,借著這個噱頭來圈地炒地皮。實際上,一有這樣的概念,最高興的人無非有兩種,一個是炒股票的,宸著概念熱炒一把,另一個就是地方政府。自從中央提出文化體制改革的政策之后,很多地方都建立了所謂的文化產業園,但又有多少是真正搞文化產業?
劉興亮:一個行業的發展最初需要政府支持是毫無疑問的,政府的投資就如同是天使投資,不可能保證每一筆投資都能成功。但政府扶持之后,關鍵還是要靠這個行業本身內部的企業來接過接力棒。政府應該做的是建設基礎性的東西,像網絡行業政府要做的是鋪好寬帶一樣。物聯網絕對是未來老百姓的生活所需要的,它能夠做到一切物品的可識別、可控制和可管理,讓人們對于自己所需要的東西有徹底的了解。從這個角度講,物聯網技術的一個核心點就是信息的公開透明。這樣的東西,民眾不可能不需要。
盡管很多人認為政府介入太多會產生泡沫問題,但如同互聯網泡沫一樣,浪潮褪去之后,一批強大的企業活了下來,改變了世界。物聯網技術或許同樣如此。只要有用戶需要,其盈利模式就一定會產生。還是以互聯網技術為例,門戶網站發展之初,人們也不知道其盈利模式在哪里,后來由于使用者多了以后,就有了在線廣告這個盈利模式。搜索網站發展之初,同樣有人擔心沒有盈利模式,但谷歌的關鍵詞搜索可以彈出關聯性廣告,也產生了一種盈利模式。至于物聯網的盈利模式,現在去猜測很難,但終究在市場中能有模式。
最后,回到“死豬”這個問題本身,雖然出現了有技術而得不到信息的尷尬,但社會在不斷進步,信息背后的問題也會得到解決。
4 影響:物聯網會否過度監控生活?
物聯網對人類的生活到底會產生什么影響?之前看過很多報道,描述了物聯網時代人類生活的藍圖:城市變得智能,醫療也更加智能,還沒回到家,浴缸里熱水燒好。至于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一掃描就全知道。這一切似乎都很美好,真的是這樣嗎?
包冉:就像任何一種事物都有正反面一樣,物聯網的發展也可能會對人們的生活構成干擾。 IBM公司曾經就物聯網提出每一粒沙子都應該成為傳感器這樣的說法,這顯得很詩意。但如果真的做到這一點,大量的信息讀取之后進行分析利用,很可能會形成監控的效果。
記者手記
要真正改變生活離不開民眾參與
好幾年前,在報社業務研討會上,筆者受報社領導之托搜集一些有關智慧城市的資料與大家分享。那時,智慧城市這個概念還比較新,知道的人并不多。但在國外,已經有比較多的討論,特別是奧巴馬剛上臺不久就力推這一概念,將其作為讓美國經濟走出危機的推力之一。
物聯網這個東西簡單來說就是物物相連,從國外描述的東西來看,其前景當然很美好。
夢想是美好的,但現實卻有相當距離。物聯網這個概念提出后,一些地方說是要搞智能交通,特別是大城市。有了這樣的交通網絡,據說紅綠燈能根據每個路口的交通狀況進行靈活調節。然而讓我們看到的現實卻是大城市的交通越來越擁堵,擁堵路口在高峰期越來越混亂。根本談不上什么智能交通,裝上的網絡估計也是擺設。再比如,智能醫療,理論上是在家里也可以通過視頻看醫生,通過智能醫療能實現病人信息共享,從而減少重復檢查。但事實是,視頻醫療只出現在新聞里,普通人去看病還是要排隊,重復檢查的現象依然嚴重。至于食品追蹤系統,如上文所述,多成擺設。
這不得不讓人去想,物聯網這個東西如何才能真正將夢想變為現實?很多專家都舉了互聯網的例子,說開始時也很少有人用,很原始,最后還不是發展得很好?筆者倒不敢簡單地去附會這種說法。記得上大學時,網絡才剛出現,但那時年輕人玩這個東西的激情很強,學校旁邊的網吧生意十分興隆。人們對這個新鮮事物滿懷激情,而現在公眾對物聯網似乎缺少激情,只是一些業界人士在“搖旗吶喊”。
因此,筆者以為,物聯網要真正改變人們的生活,普通民眾的熱情參與必不可少。相關的企業要想讓這個行業盡快成熟,現在該做的不是光說不練,猛炒概念。李克強總理都說了,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該盡快想法激發民眾的熱情,用的人多了,夢想照進現實就不遠了。就像微博微信一樣,雖然現在都沒法賺錢,但用的人那么多了,賺錢還不是遲早的事。
來源:國脈物聯網
【打印】 【關閉】
分享到: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