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時代誰主沉浮 太科園孵沃土發力感知高地
發布時間:2013-06-06 新聞來源:無錫日報
http://wlw.job1001.com/ 物聯網英才網
太科園,憑借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核心區的戰略優勢,以前瞻的視野審度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宏觀路徑,潛心培育創新生態,孵化產業成長沃土。三年一劍,功底漸深。太湖之畔,一方劍指建設一流創新力的物聯網技術創新核心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物聯網產業發展集聚區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物聯網應用示范先導區的“感知”高地,已開始顯露崢嶸。
資源集聚篇
【場景】4月25日,上海交大無錫研究院“通廣物聯網研究中心”和“銀河公司院士工作站”揭牌。“銀河公司院士工作站”由上海交大無錫研究院銀河科技公司與我國巖土力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科研機構———中科院巖土力學研究所合作設立,聘請上海交大葛修潤院士為首席科學家。而“通廣物聯網研究中心”由上海交大無錫研究院與我國具有七十多年發展歷史的軍工電子企業-天津通廣集團合作設立,將依托交大先進的科研技術、無錫良好的產業基礎,充分發揮校企資源優勢,推動更多物聯網技術在無錫實現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解讀】事實上,上海交大無錫研究院僅是太科園培育產業生態環境的一個縮影。曾有業內人士如是慨嘆,“太科園創新資源的集聚度國內罕見。”
短短幾年間,清華、上海交大、東南、北郵等國內知名高校的物聯網研究中心次第落戶,中科院等多家專業機構相繼設立物聯網專業分支機構,中國移動等網絡通信運營商陸續投資建設研發基地。園區現已擁有各類物聯網獨立研發機構32家。
而借力國務院批復《無錫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的東風,太科園的磁場效應正得到進一步放大。去年,國家科技部復函同意與江蘇省人民政府以太科園為基礎共同籌劃建設“中美科技創新園”,“部省共建”項目取得重大突破。截至目前,園區共引進人才2.7萬人,引進培育中央**計劃25人;累計參與制定國家標準8項,國際標準6項,行業標準16項,攻克物聯網產業的核心關鍵技術近50項,無錫清華物聯網技術中心的“基于非測距的無線網絡定位理論與方法研究”項目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40個項目入圍市物聯網專項資金,在全市占比達60%。
效益凸顯篇
【場景】從去年開始,中國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悄然開始了一場變革,在組織架構中特地增設了“項目合作處”。在這個處室的人員招聘啟事中,記者注意到,“擁有豐富市場營銷經驗”的要求被放在了顯著位置。據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合作處”的成立目的,就是“加強市場意識,主動出擊找客戶。”
【解讀】集聚創新資源,旨在培育產業良性生態,而終極目標則在于激發產業化活力,帶出規模效應。
近年來太科園以智能識別、智能通訊、系統集成與應用服務、云計算等產業方向為重點,以傳感器制造、芯片設計、嵌入式軟件等作為產業支撐方向,推動物聯網產業與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等產業領域實現融合。
一組數據頗具說服力,去年,太科園共完成業務總收入150億元,增長63%,其中,新興產業業務收入60億元,增長140%,連續三年實現翻番。共培育銷售收入超2000萬元科技型企業50家,增長210%,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15家,增長87%。
而其背后,正是園區創新型企業從孵化期步入成長期所展現的日益強勁的支撐力。
國家物聯網首席科學家劉海濤“掌舵”的感知集團,其核心產品———多種智能交通物聯網感知終端、系統設備和共性平臺,已在全國13個城市應用推廣;而踏準“PM2.5檢測”節拍,中科光電的大氣環境監測技術“中標”國內多省市環境監測中心,今年銷售將突破6000萬元。
據太科園相關負責人介紹,以項目為引領,去年,華進半導體、北洋清安等行業巨子陸續落戶,德國鈕豹、美國新云等國際巨頭也緣定新區,數據顯示,去年簽約入駐企業中,注冊資本超5000萬元的有9家,超億元的為3家,重大項目引進數量同比增長80%。
擁有頂尖技術的研發機構則是物聯網實現規模產業化的另一個富礦,引導其從以往的技術創新向市場導向轉型,探索技術轉化的“盈利機制”成為“掘金”關鍵。事實上,中國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的變局并不是單一案例。落戶兩年多來,上海交大無錫研究院已孵化企業11家,去年實現銷售突破4000萬,輻射帶動社會溢出效應達2億元。
園區風采篇
產業的孵化、培育與壯大,需要載體的支撐。近年來,以自身為大平臺,太科園還著力構筑“園中園”這一產業集聚發展模式,現已形成傳感網微納創新園、傳感網信息服務園、傳感網大學科技園、高新技術獨立研發園、傳感網產業園等專業園區。在政府主導國控園區唱“主角”的大格局中,太科園致力引進更多的社會資本和國內園區品牌“入市”,國資民營相互協作,錯位競爭,為產業發展孕育良性生態環境。
■無錫軟件園(iPark)園區以打造“國內影響力、國際有知名度”的IT專業園區為目標,現已聚集包括微軟、索尼、聯想、EMC、文思海輝、騰訊等知名企業在內的創新企業近500家,其中世界500強、全球服務外包100強投資企業25家,各類人才近3萬名,軟件及服務外包、物聯網與云計算及創意產業等IT信息服務相關產業集聚發展。產業規模連續多年高速增長,2012年實現產值72億元,超億元規模企業13家。綜合實力持續攀升,位列全國火炬計劃軟件產業基地第七名,中國服務外包TOP10園區第四名,持續位居我市“Park”園區排名榜首,并以“新興產業領軍園區,引航無錫Park經濟”為主題,榮膺2012年無錫市最高綜合獎項騰飛獎。
■大學科技園(Si-Park)國家級留學人員創業孵化園。園區以傳感網為主導產業,并積極引進與培育傳感網產業中的智能識別、光纖傳感及光通信企業。迄今,園區共與國內9所高校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共建立13個產學研合作體,與此同時,園區還將觸角伸向全球頂尖的MIT等高等學府,并與UCLA共同成立了國際產學研合作平臺。2012年,Si-Park新增國家“**計劃”10人,園區國家“**計劃”人才累計達到25人,累計引進博士后32名,院士18人。
■中國傳感網國際創新園國內首家國家級傳感網專業孵化器。園區以中國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為核心,著力建設物聯網技術公共服務平臺,開發國際領先的傳感網共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積極構建物聯網產業聯盟,帶動產業集聚,是一個以物聯網行業應用為主、高端智能傳感器為特色的專業園區。園區累計引進培育各類科技企業共218家,先后引進了中興智能交通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
■中關村太湖分園園區致力于結合北京與無錫兩地在地域、產業、市場、人才、金融等方面的綜合優勢,打造以軟件研發、服務外包、物聯網(傳感網)信息服務、創新創意等產業為主導產業,以中小企業孵化、軟件人才培訓、中介服務、投融資等產業為輔助產業,以“高端、低碳、環保、生態”為特色,以經典的北美校園風格為基調的國際化專業生態高科技產業園區,建成后入駐企業將達到500家,年均產值超過200億元。
■天安智慧城坐落于“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的門戶位置,規劃占地面積約420畝。園區致力結合無錫太科園物聯網產業核心優勢,構建有利于物聯網中小企業成長和發展的服務平臺、融資體系與政策環境,配置金融、智力、技術、信息、專業服務等各種要素,致力于打造成為太科園內產業智慧、平臺智慧、管理智慧的先行園區。
戰略目標
未來幾年,無錫新區將堅定不移地把物聯網和云計算產業作為產業轉型的主要抓手,重點圍繞“四四三三”展開:瞄準“四千目標”目標,到2015年,實現物聯網產業當年營業收入達到1000億元、累計引進培育1000家企業、累計引進高層次人才1000名、累計申請發明專利1000項。實施“四百計劃”,培育百億級物聯網專業園區3個以上,打造百億級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3個以上,實施重點物聯網產業化項目百個以上,引進培育年銷售5000萬元以上企業100家。
扎實推進物聯網“三平臺”(研發平臺、展示平臺、公共技術平臺)、“三高地”(創新高地、產業高地、應用高地)建設。
【打印】 【關閉】
分享到: | ![]() |
![]() |
![]() |
![]() |
![]() |
![]() |